散文作家参观游览山东海瓷集团
大量海瓷艺术作品征服参观者
在山东海瓷集团“海玉馆”,散文作家们一行参观了馆内展览的大量海瓷艺术作品。在参观的过程中,散文家们深深为海瓷作品的精美器型所折服,被他们的结构与色彩的完美搭配所震撼,又不时提出心中疑惑的问题。《青年作家》主笔蒋蓝在与山东海瓷集团工作人员交流时表示,在他们的脑海中海瓷艺术作品应该与瓷砖之类的骨质瓷差不多,应该都有一套用来规范海瓷作品的模具,而他的一番推测也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认可。70岁的赵明勇老先生表示,自己以前就听说过海瓷艺术,但还没亲眼见过,现在不仅见到了海瓷作品,而且数量如此之多,种类如此丰富,自己很高兴能够见到海瓷艺术作品这一滨州的宝贝、中国的宝贝。
生产工艺繁多引发参观者兴趣
离开“海玉馆”,一行人来到了海瓷的生产车间,实地察看海瓷的生产工艺流程。进入车间之前,讲解员提到海瓷的生产需要有13道工序,更增强了散文家们一探究竟的兴趣。在成型区,讲解员介绍说海瓷的成型分为滚压成型和注浆成型两种,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的工序是将泥浆注入多孔石膏模具中,这是利用了石膏能够吸收水分的物理特性,而注浆成型多用于制作一些形状复杂、不规则和大型薄壁注件。车间内,一排排的石膏模具被摆在木架上,而不远处的工作人员正在清洗成型的陶瓷坯体。几名散文作家见状,也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拿起坯体擦了起来。
在海瓷的烧制区,散文家们了解到烧成是海瓷制造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之一,通过高温处理,使坯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预期的矿物质组成和显微结构,而海瓷制造工艺的13道工序里其中就有3道工序是烧成。“海瓷的制造跟散文创作一样,都需要有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的完成创作构思、写作和修改、定稿等环节。”在参观过程中,一名散文作家这样说道。
“此次参观将有助于文学创作”
在烤花区,当一行人了解到这是海瓷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个工作区的产品与展览馆里的海瓷艺术品仅一步之遥时,散文作家们纷纷打起精神,仔细观看烤花区内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即将制作成功的海瓷艺术产品问世前地最后时刻。
刘广阔是此次笔会与会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在他看来,海瓷这项艺术实在是太精妙了。“我觉得未成型的海瓷半成品更具有一种朴素美,更具有一种原始的、素洁的美感。另外,海瓷艺术作品在我心目中与其他瓷器相比,因为海瓷的制作原料来自大海,因此海瓷艺术作品更有一种亲近大海的感觉。这次参观让我很长见识,应该会对我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联谊会上散文作家们倾情献艺
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春森先生在联谊会致欢迎辞时说道,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海瓷集团观摩指导表示欢迎,海瓷集团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常来海瓷集团走一走、看一看,通过自己的笔墨让更多的人士熟悉海瓷艺术。散文作家们纷纷表示,海瓷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海瓷集团工作人员的热情给观摩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示愿意为海瓷艺术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不懈的努力。
著名作家高维生第一个登台,演唱了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深情地演唱博得了阵阵掌声。郭香随后上台,在做简洁致辞后,朗诵了自己专门为汶川地震灾区创作的诗歌《三分钟心在哭泣》;马卫巍在演唱了京剧《四郎探母》的片段之后,在台下的观众的欢呼声中,又唱了一段经典曲目《苏三起见》,字正腔圆的唱腔引得在场观众的赞许。随后,来自河北的散文作家尉克冰朗诵《再别康桥》。山东海瓷集团的姚家洋最后一个登台,演唱了吕剧《借年》等经典曲目。
8月28日上午是山东省散文作家高级研修笔会的最后一天,散文作家们被安排到山东海瓷集团参观游览。在山东海瓷集团,散文家们实地参观了海瓷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对这一创新艺术形式叹为观止,纷纷表示在参观游览中开阔了视野,为日后的散文创作大有裨益。
中午,“印象.海瓷艺术,高级研修笔会山东散文名作家牵手海瓷联谊会”隆重举行。联谊会上部分散文作家及海瓷集团工作人员表演了歌曲、朗诵、京剧、吕剧等节目,整个联谊会高潮迭起、情意浓浓。
来源:鲁北晚报
http://www.bzcm.net/epaper/lbwb/html/2011-08/29/content_73287.htm